2024年9月26日,北京举行了一场备受全球瞩目的会议,吸引了能源领域的广泛关注。
俄罗斯政府高级官员诺瓦克特意前往中国,参加了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的第二十二次全体会议。会议结束后,他向媒体明确表示,预计到2024年底,通过“西伯利亚力量-1”天然气管道输送到中国的天然气总量将首次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的设计峰值。
虽然年底还剩三个月,但俄罗斯已经做出了这一坚实的承诺,显示出其在此项目上的充足准备和信心。
这一切的背后,是一条横跨国界的能源动脉——“西伯利亚力量-1”天然气管道。该管道于2019年12月正式投入运营,长达3000多公里,起点在俄罗斯远东地区,终点抵达中国东北。这条管道最初的协议计划在2025年底前实现满负荷供气,但实际进展却远超预期。
实际上,2024年9月20日,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已宣布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达成协议,决定提前实现增供目标,并在2024年内完成最大输送能力的调配。几天后,诺瓦克访华期间再次强调了这一时间节点,进一步证明双方履约的确定性。
展开剩余81%那么,为什么俄罗斯敢于做出这样的承诺呢?答案在于中国的天然气需求持续增长。据数据显示,2024年1月至7月,中国的天然气消费总量已达到2489.6亿立方米,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.7%。面对持续增长的需求,俄罗斯具备了满足中国这一增量的能力。更为关键的是,在2024年,俄罗斯通过管道向中国出口的天然气份额已跃升为最大。
此次诺瓦克访华,不仅仅是讨论现有的能源合作项目,他还透露了两国正在积极推进多个新的天然气供应通道建设,其中包括远东方向的线路以及一条途经蒙古的新路线。
远东线路将从库页岛出发,经哈巴罗夫斯克(伯力)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(海参崴),然后穿越边境进入中国东北地区。这条线路的合同期为25年,设计年输气量为100亿立方米,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。虽然这一规模相对较小,但对俄罗斯来说,每一条新的供应通道都意味着更强的出口多元化和风险防范能力。
与此同时,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。近年来,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大幅减少,而对中国的出口量却大幅攀升。2024年前九个月,俄罗斯通过管道向中国出口了237亿立方米天然气,同比增长约40%,这一数字已超过同期输往欧洲的总量。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
最引人关注的是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项目。9月2日,中俄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该管道建设的谅解备忘录。该管道将通过蒙古输送天然气,每年可向中国提供最高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,规模非常庞大。
蒙古在这一项目中的立场发生了重要转变。此前,蒙古国内曾对这一工程存在争议,甚至一度将其排除在国家发展战略之外。然而,现在蒙古已同意为该项目提供过境通道,这对俄罗斯至关重要,因为另一潜在的通道国哈萨克斯坦尚未表现出足够的积极性。
在9月26日的能源合作委员会会议上,双方回顾了涵盖石油、天然气、煤炭、电力、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情况。从传统能源到清洁能源,中俄的能源合作已经全面展开,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关键领域。
很多人可能会问,中国真的需要如此巨大的天然气供应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根据预测,2024年中国的天然气需求将接近4300亿立方米,比2021年的3730亿立方米增长了15%。中国正处于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,天然气作为过渡性能源,正发挥着重要作用,特别是在推动绿色转型的过程中。
如果将“西伯利亚力量-1”管道的380亿立方米、未来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管道的500亿立方米,再加上远东线路的100亿立方米,仅这三条陆上管道的年输气量就将达到近千亿立方米。而如果再考虑液化天然气和来自中亚的供应,俄罗斯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。
这种合作关系不仅仅是贸易往来那么简单。2024年,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总量达到1.0847亿吨,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9.6%。能源合作已成为两国战略协作的核心组成部分,牢固的能源纽带为中俄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,它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、容量巨大的买家。而对于中国来说,拓展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渠道能够提升国家能源体系的安全性和韧性。双方的利益高度契合,为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诺瓦克此行除了天然气合作外,还提到了多个重点联合项目,包括北极圈内天然气勘探开发与液化设施建设、波罗的海天然气加工综合体的建设、阿穆尔天然气化工基地的建设,以及外贝加尔斯克边疆区扎舒兰煤矿的开发等。这些项目要么已经进入施工阶段,要么还处于筹备中,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趋势——中俄能源合作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,迈向更高层次的技术协同与产业链整合。
“大型管道建设绝非短期工程。”以“西伯利亚力量-1”为例,管道穿越广袤的无人区,地形复杂,沼泽、山地、原始森林等多种地形交替出现。为了保证管道的顺利建设和后期运维,沿线还修建了公路、桥梁、供电网络和通信设施。这条管道不仅是能源的运输走廊,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引擎。
自2019年“西伯利亚力量-1”投入运营以来,中俄天然气合作已经走过了六年。今年底,首个重大目标——满负荷运行将达成。这标志着两国能源合作的一个重要阶段性成果。展望未来,远东线路、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等新项目的稳步推进,预示着两国能源合作将持续深化,谱写更为广阔的合作蓝图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下一篇:没有了
